面對挑戰 區塊鏈產業發展應避免“高舉高打”
區塊鏈是一種弱中心化、防篡改、高度可擴展的信息技術,可以與物聯網、5G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,催生一種高級的、動態的、復雜的現代商業生態。區塊鏈產業方興未艾,應用場景豐富。作為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,區塊鏈系統具有可拓展性強、部署方便、維護成本低等特征。同時,區塊鏈生態具有網絡效應和正外部性特征。用戶越多,數據越豐富,安全性和可信度越高,生態價值越大。中國與發達國家處于區塊鏈產業發展的同一起跑線上,擁有更大的人口規模、更豐富的應用場景,具備促進區塊鏈技術創新、產業發展、生態繁盛的優勢。區塊鏈產業格局未定,標準體系有待形成。在基礎技術、業務和應用、過程和方法、信息安全等方面,區塊鏈產業尚無公認的行業標準。中國有望憑借領先的區塊鏈技術、完善的區塊鏈產業鏈、豐富的落地場景,來爭奪區塊鏈標準制定權。同時,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有望建立一個更開放、平等、包容的世界貨幣體系,加快全球普惠金融發展,提升人民幣國際影響力?;趨^塊鏈的數字身份、數字公民、數字貨幣、數字經濟、數字社會,是人類發展的高級階段。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是破壞式創新,大規模落地應用存在結構性阻礙。一方面,“區塊鏈+”產業發展的邏輯是先破后立,效果并非立竿見影,需要心無旁騖的長遠眼光和戰略意識。因為對新技術的不了解、新機制的不信任,部分企業對區塊鏈采取觀望態度,怯于自我革新,難以打破路徑依賴。因此,有必要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多元主體的共商、共建,進一步推動生態價值共享。另一方面,區塊鏈業務模式不清、邏輯復雜、內容敏感、利益主體多、影響范圍大,對傳統的業務模式、監管制度等造成較大沖擊。主體與制度相互作用、相互依賴、互為因果,亟須完善“區塊鏈+”產業發展制度體系。區塊鏈生態治理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,生態構建面臨適應性挑戰。區塊鏈生態主要分為聯盟鏈和公有鏈生態,前者基于傳統行業衍生而來,后者參照比特幣發展模式而起。聯盟鏈將行業上中下游的必要數據和關鍵業務上鏈,需要重新定制規則和話語體系,有可能損害核心企業的利益,從而落入“雷聲大雨點小”窘境。公有鏈生態參與主體多、產業鏈長、分工細,涉及礦工、礦池、開發社區、基金會、項目方、投資人、媒體等多元主體,生態治理體系面臨巨大挑戰。